癸 巳 寻 根 记
癸巳季春三月里,百花齐放,气候宜人。继《重庆云阳龙氏续修族谱.支遥甲(凤鸣)分册》发谱仪式之后,龙氏重庆云阳院庄、黄石分支的宗亲又踏上了寻根的征程。常言道:“树有根则枝繁叶茂,水有源则源远流长。”逢此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之际,国人安居乐业,幸福和谐;人民爱党爱国之心甚浓,族人寻根访祖之心也切。更原于重庆云阳龙氏至清代湖广入川以来,年代久远加之迁徙更地,与原籍失却联系;即有记载或言传,也有笔误或口误,导致派序紊乱,甚者无法延续。为传承龙氏文化,让族人知其根在何方,由知贤、腾超、经国、在泉一行四人组成此次“寻根之旅”,在知贤的带领下开始了他们的湖南之行。
经过一夜的颠簸,六日黎明五时许,“寻根之旅”乘坐的K504次列车到达长沙火车站。中华龙氏宗亲联谊会办公室主任根佑宗亲早已迎候在出站口,虽未曾蒙面却一见如故,惊喜、亲切异常,一阵寒喧之后共进早餐并合影留念,随后又亲送“寻根之旅”登上去湘乡市梅桥镇的班车。十二点左右班车到达湘乡市,梅桥镇上银村的元春宗亲接电话后立即驱车迎至市里,专车将“寻根之旅”接至家中。顷刻,室内热情洋溢,笑声飞扬,欣喜若狂。稍后,其夫人刘艺又献出了香肠、腊肉、地道的湖南农家饭菜来迎接“久别的自家人”。 饭后,公尺来厚三十余册民国初期的《上湘城南龙氏五修族谱》奉在了桌上供翻阅查找,很快,惊喜出现,黄石分支的源头查到,顿时欢呼雀跃。谱书卷十二第四十一页记载:“自武,字惟扬,清乾隆三年戊午六月十七亥时生,嘉庆三年戊午三月十三巳时殁,葬四川云阳县黄石板龙潭午山子向。配万氏…。”与刚出土的自武公墓碑、与该分支的抄本完全吻合,应该说是铁板定钉——没错;一下将该分支的源头一直追根溯源到公元前始祖伯高公那里了。随后元春宗亲带领“寻根之旅”祭拜了囦公、时霖公、时霶公等祖墓,沿途翻山越岭、窜荆走棘,亲切的言谈驱散了困倦,感人的话语逐走了疲劳。祭拜归来,夕阳西沉,丰盛的晚餐桌上,举杯再举杯,祝福再祝福,盛况难于言表。晚上还观赏了元春宗亲的父亲——著名书画家龙石章的遗作,腾超奋笔书联“树有根水有源”以表情衷。“久别的自家人”促膝交谈话家常直至深夜,议定翌日去双峰县洪山殿镇祠堂祭拜先祖。
七日清晨,与元春宗亲互赠字画并合影以作留恋。由于祠堂希松、福春宗亲有事去了湘乡市不在家,“寻根之旅”赶到湘乡市与希松、福春宗亲进行了短暂叙谈并合影留念。随后,元春宗亲及其家人用专车将“寻根之旅”送至韶山,陪同参观了毛泽东故居,直至下午两点送“寻根之旅”登上回长沙的班车后方才辞别。
黄石分支的源头很快就找到了,那是通过网络一年多的寻觅,在元春宗亲持有的《上湘城南龙氏五修族谱》上已有“眉目”。接下来院庄分支的根确不是那么好寻,按说也通过网络寻觅了一年多,可就是不吻合;据院庄分支抄本及现行字派,根佑宗亲说应该是他们老家——茶陵县秩堂镇皇图村出来的,然在其老谱上没查到入川前三代出生湖南的先祖的记载;因此,此次院庄分支的寻根重点就在老谱的查阅。
八日,因根佑宗亲有要事去了永洲,“寻根之旅”原打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因院庄分支根未寻到都无心观赏,改道来到湖南省图书馆家谱收藏馆。工作人员热情周到,为“寻根之旅”搬出一大叠攸县《梅城龙氏九修族谱》(武陵堂梓)(共六卷其开基祖为庚下二十五世端公字俊可)在“梅城俊可始祖位下世系图”中(卷二、七百二十九页)找到应道、应远、应通、应达四弟兄,与院庄分支抄本上的应道、应远、应通、应达、应候五弟兄只差一个应候;查到这里“寻根之旅”满怀信心,以为与目的近在咫尺。殊不知翻阅到有关的记叙(卷五、二千五百一十七页)却大失所望,这里的应道、应远、应通、应达出生在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以后,而院庄分支抄本上的应道、应远、应通、应达、应候出生在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以后,相差121年,不吻合。…在湖南省图书馆查阅了一整天,直到图书馆工作人员下班了才怏怏离去。第二天,图书馆还没开门“寻根之旅”已等候在那里,今天要查的是入川祖“光华公字炳文”的出生地“湖南长沙府查林(茶陵)洲(攸县)睦亲乡友于里地名王坪洲”。在图书馆《攸县地方志》里,没有“王坪洲”而只有“黄坪洲”。那里居住的是资重公后裔,字派是“...昌、应、光...”与院庄分支入川前三代出生湖南的先祖昌芳,应道、应远、应通、应达、应候,光顺、光华、光明字派吻合。经与根佑宗亲商议,根佑宗亲认为有百分之六十的可能查到,于是“寻根之旅”又看到了希望,决定翌日去攸县绿田镇王下村基开宗亲家查阅老谱。
十日,“寻根之旅”怀揣根佑宗亲给基开宗亲的亲笔信及行走路线图,在汽车南站登上长沙到绿田的班车,沿高速公路行驶近三小时,快十二点在绿田镇的王下村下了车。路边小店用餐后小憨,按根佑宗亲画的行走路线图找到基开宗亲的家,基开宗亲见了根佑宗亲的亲笔信,对“寻根之旅”很是热情,烟、茶、糖果召待...。“寻根之旅”说明来意,基开宗亲随即搬出六十厘米见方的一个大木箱,打开一看,是一套民国初期《龙氏十一修族谱》(茶陵、低车、东山)(攸县绿田草新塘房谱)共二十八卷,卷首还有当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中国国民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龙云敬书的序。几个人聚精会神查找了半天,在地卷三“低车房资亮公世系”三十五页的“脉线图”中找到了一个大禄下三子“昌芳”,但下面没有了记载,不知是对该谱不熟悉还是不会找,也没找到有关记述;在卷十九“小车房世錄”三十三页找到了一个记述为衍裕长子的“昌芳”,但记述不吻合。整个查找过程根佑宗亲一直很观注,随时用短信联络、指导。晚上,基开宗亲的夫人蔡小波为“寻根之旅”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拿出自酿的米酒款待,视“寻根之旅”为一家人,倾诉自家女儿被骗的不幸遭遇,并寻求帮助。几经周折,“寻根之旅”有点丧失信心,特别是经国甚至彻夜难眠,“寻根之旅”半夜两点又从床上爬起来翻阅,无奈不能如愿。
因院庄分支现行字派与根佑宗亲老家——茶陵县秩堂镇皇图村龙氏字派一致,经根佑宗亲联络,“寻根之旅” 决定翌日去茶陵县秩堂镇皇图村继续查找。
十一日,清早用过早餐,基开宗亲送“寻根之旅”来到“国道边”,本该乘绿田到攸县的班车在菜花坪转车`到茶陵。因人太多,等了一个多小时也未上到车,只好改乘安仁到攸县的班车,在攸县转车到茶陵。茶陵到秩堂镇的班车很多,一会儿就赶上了,乘车约七十分钟,到秩堂镇已是中午十二点过。不便麻烦未曾见面的宗亲,在镇上吃了饭,联系上根佑宗亲的侄儿,专车接“寻根之旅”到皇图村“龙家祠堂”。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龙永红、龙姓长辈等早已迎候在那里;这个村以龙姓为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都姓龙。“龙家祠堂”前立着一座石砌牌坊——“龙家牌坊”,牌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造于明万历六年(1572年),距今已四百多年,由曾任四川龙安知府的龙庆云致仕后建造。牌坊高五层共十二米,坊座宽十一点五米,全由石料构筑,榫斗穿凿,丝丝入扣,作工极细,据说“文革”时期的“红卫兵”用酒杯粗的麻绳都没拉倒。牌坊石质细腻,人物、花卉、鸟兽等浮雕栩栩如生,镂刻图案疏密有致,造形庄重大方,历经风雨几百年保存完好。进到祠堂总庙里面,是穿斗结构的三进天井式建筑,雕梁画栋;一人环抱的木柱落地,整齐的排列两边,显得博大而宽广;中间有三步梯坎,最里边是神龛,供放着始迁祖及九大房列位先祖的牌位;旁边墙上还挂着由这里走出去的共和国的两位将军——龙开富、龙书金的肖像。牌坊、祠堂、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庄重、古老,显示了龙氏文化的悠久,龙姓家族的显赫、旺盛。“寻根之旅”在神龛前的香炉里上了香、烧了纸,在牌坊前的院坝上(为保护古迹)燃放了鞭炮三千响,举行了祭拜仪试(据说家族来客都要举行这样的仪试)。随后副书记永红宗亲专车将“寻根之旅”送至其叔叔回喜宗亲家查阅老谱《龙氏族谱》(此谱为民国甲申惇伦堂重鑴),经过半天仔细查阅,仍未查到院庄分支入川前三代出生湖南的先祖昌芳,应道、应远、应通、应达、应候,光顺、光华、光明的记载。晚上,书记清生宗亲在家里准备了丰盛的晚宴,款待“家族来客”——“寻根之旅”。宴后驱车来到相邻的东首村,这里是茶陵龙氏元至正二年(1342年)由江西黄淇徙茶陵的开基之地,在新建的祠堂——“惇伦堂”龙氏家庙前燃放了烟花,祭拜了列位先祖,拜访了那里的宗亲。当晚回到皇图村,住清生宗亲新修的别墅式的新家。由于“寻根之旅”年龄偏大,离家时间久了不习惯,几经周折无心再查。十二日一大早匆忙离别,直奔长沙,原打算当天列车返回,无奈列车无座,只好在长沙再逗留一天。
十三日,“寻根之旅”与中华龙氏宗亲联谊会办公室的几位宗亲举行了告别宴会,下午六点在依依不舍的送别中登上K786次列车返渝返蓉。
“癸巳寻根”前后共十天,院庄分支的寻根宿愿未了,然为下次寻根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知贤 腾超
癸巳四月初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