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宗亲:你们好!
金秋九月菊花芬芳,重阳登高望乡思祖,在这个充满喜悦和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骨肉亲情聚会。
首先感谢各位尊敬的宗亲们,你们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地相聚于此,你们的到来是对我《营山县龙氏家谱》的肯定与支持,更是对我营山县宗亲联谊会的褒奖和鞭策。
在华夏大地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中华儿女走过了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艰难岁月,逐渐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主宰者及创造者。龙也从最初的原始部落图腾逐渐演变成了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而我龙氏子孙亦秉承龙之神韵在沧桑岁月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位,演绎着无与伦比的人类文化传奇。
龙姓,为中国古代百家姓之一,为古老的华夏姓氏,但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但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优秀的龙氏儿女们曾经在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龙氏自虞舜赐姓为龙乃诞我龙氏受姓始祖纳言祖公,至东汉零陵太守龙伯高官居武陵,遂开创我武陵龙氏万世之基业。至此我龙氏后裔均尊伯高公为血缘一世祖。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历时三度春秋的《中华龙人四川省营山县龙氏家谱》终得以较为严谨的姿态傲然面世。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营山县龙氏宗亲联谊会承韵祖德从风雨中剥茧而出应运而生且于不断茁壮成长中,而营山县龙氏家谱的编辑工作也得到了全国乃至海外龙氏儿女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可以说,这部耗时三载的龙氏族谱凝聚了许许多多华夏龙氏儿女的心血和希望,故本次族谱编委会未敢偏安一隅而作井蛙之望,因此本谱书在编辑时即意在立足于营山而面向于全国。
然中华龙人从伯高公伊始至今已历七十余世矣,其后裔亦是分支众多而星罗密布,均散落于全球各地。而且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氏儿女也和华夏子孙一道经历了太多鲜为人知的惨痛岁月和磨砺,饥饿、疾病、贫穷、灾难等无处不在,很多龙氏族人数代目不识丁而致盲眛落后,因此也给后世的子孙们寻根问祖带来了无以估量的损失与难度。故本次营山县龙氏家谱在编辑时力求收集更多的全国各地龙氏世袭资料以期抛砖引玉而望大海捞针。但笔者奕州才智尚浅、能力愚庸,且亦是首次染指于族谱编辑工作,心中虽有驰聘千里之志然无挥毫指点江山之能,故谱书之中瑕疵难免,望我族人体恤为盼!
本谱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讲述了我中华龙氏姓氏起源和历史演变,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华龙人历代先祖溯源,笔者收集了大量的有关于龙氏的各种信息资料,从远古的华夏古神话传说到清代《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历史述求无不涉列其中,让我龙氏先辈历史犹如一副凄美而壮伟的画卷展现在大家面前;第三部分为中华龙人四川省营山县龙脉本纪,笔者经过梳理分而别之地把我营山县各支龙氏入川后的繁衍进程和世袭情况进行了重点描述,文字配以世袭繁衍结构图更显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本次谱书在文字语句编排、世袭结构布局上力求创新,一改昔日老谱书的格式与版面,独辟蹊径,采用了与时代紧密相符的现代白话文描述模式,环环相生步步紧扣,时而用墨如泼时而惜墨如金,过中关联相益得彰。然三年恨短,我龙氏后裔承泽祖德而致脉络广布、灿若繁星,诸多源流支系未能一一列举甚感遗憾,望我族人瑕不掩瑜宅心仁厚容之涵之,实乃我族之幸奕州之运矣。
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上古赋予龙姓于我辈,当是中华大地上龙姓之人永恒的骄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龙之天韵将伴随中华龙人代代相传、万世繁息、绵延不绝。
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肯定与鼓励,我们身上充满了无穷的信心和更大的勇气。我们愿和全天下的龙氏儿女们一道来共同来创造我们龙氏家族更美好的明天,谢谢!
最后敬祝各位宗亲一切顺安!
癸巳2013年九月重阳节奕州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