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庭纳言龙公考
文/水西龙氏光勇著
按:有人对龙姓渊源做粗略的统计,龙氏至少有25个源头。由于篇幅所限,不足一一而列。据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龙文彬考证:“昔,勾龙氏以官,豢龙、御龙氏以技,非吾龙也。郑渔仲《通志·氏族略》:‘龙氏,舜臣也,龙为纳言,子孙以名为氏。’周有龙子名穆,见称于《孟子》,然皆年邈世湮,未敢妄附。惟东汉伯高公,由京兆宦楚,任零陵太守,子孙家于楚,此吾龙之所自出也。”
我龙氏之所出,唐之林宝《元和姓纂》曰:“龙,《尚书》舜臣龙为纳言,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颢为吾氏作叙云:“自虞廷龙作纳言,以龙为氏,至周龙穆,尝见称引于孟氏书。及东汉太守伯高,以秦人官楚,家楚之零陵”。零陵为古地名,在汉朝武陵郡内。即今天湖南省常德市。武陵龙氏出自于虞舜纳言龙已得公认。是故我姓源流当为有虞氏九官之一的纳言龙也。
一
我祖纳言龙,最早见载于春秋时孔子删订的《书经》。《书》曰:“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又“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汉朝孔安国《尚书大传》解释云:“夔、龙。二臣名”。司马迁作《史记》在本纪中说:“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依此说:既“龙”在唐尧时已经在朝了,只是职分不为明确而已。其实不然,按《大戴礼》记云:“伯夷主礼,龙、夔教舞,举舜、彭祖而任之。”又《孔子家语·五帝德》说:“伯夷典礼,夔、龙典乐”。其旧注云:“舜时,夔典乐,龙作纳言;然则尧时龙亦典乐者也。”据此可证:龙在唐尧时为典乐(或曰乐正)。通俗的来讲即“掌管朝廷的音乐之人,官名叫典乐”。
帝尧时期,龙和夔同为陶唐“典乐”;在虞舜时,龙作“纳言”,夔职“典乐”。故司马迁《五帝本纪》说:“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又云:“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至于何时封我公龙为纳言,太史公未明其纪年。今考其敕封系年,按《书经》曰:“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尧帝崩,有《资治通鉴前编》曰:“虞帝舜元载春正月元日,帝格于文祖,践天子位于蒲阪,以土德王,咨二十有二人。”故《书》有:“龙,命汝作纳言”。郑玄云:“自‘咨,十有二牧’至‘帝曰龙’,皆月正元日格于文祖所敕命也。”按说:尧帝死后次年正月初一,舜即位于文祖庙,敕封弃、皋陶、四岳、禹、垂、益、伯夷、夔、龙、殳、斨、伯与等二十二人。各敬其职,惟是立天下之功。定都蒲阪。蒲阪即今山西省永济市也。
二
昔日,太史公迁作《史记》未稽纳言龙之先;孔安国于夔、龙二字也只说“二臣”,龙之先为言考;蔡氏作序云:“虞庭之作纳言者,龙也,而亦未稽其纳言之先为何人。”唐之孔颖达疏证《尚书》龙氏先祖亦未明;南宋郑渔仲《通志·氏族略》说:“龙氏,舜臣也,龙为纳言,子孙以名为氏”。未稽其先。宋朝朱熹《书经章句集注》于纳言龙之先也只说是舜的贤臣,姓氏也不知。唯有罗泌《路史》云:“晏龙事虞,为纳言,是主琴瑟。生司幽,是为司幽之国。有龙氏。即龙也。”清高宗皇帝敕撰《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也引《路史》云:“晏龙为纳言,生司幽,封司幽之国,有龙氏”。又陈梦雷《氏族典卷·氏族总部汇考》云:“实沈、阏伯、续牙、晏龙、巫人、叔戏、厌越皆帝喾庶子也。”又言“晏龙为纳言,生司幽,封司幽之国,后有龙氏。”按晏龙为纳言为龙氏考;最先说舜臣纳言龙即晏龙的是南宋罗泌的《路史》,但不知罗泌所本。
关于晏龙。首出于《山海经》文曰:“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又“帝俊生晏龙是为琴瑟。”袁珂注云:珂案《海内经》云:“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即此晏龙也。详《海内经》“晏龙”节注。张澍《姓氏寻源》云“优氏:《路史》云:优人后有优氏。《氏族略》云:优孟之后氏焉。澍按:二说皆非。盖优与鄾通,邓之分曼姓子爵。《寰宇记》云:优子国。优乃以国为氏者。王符《志氏姓》舜臣晏龙,优姓。是优为晏龙后姓也。”又言:“《山海经》:晏龙为琴瑟,尧臣也,宜为晏氏所自出”。由上资料似乎可得出晏龙系帝俊之子,还是个音乐家。东汉王符《潜夫论》又说:“舜臣晏龙,优姓当为晏龙后”。按此得:宋之罗泌《路史》言“晏龙为龙氏所本于此”。故王符说:“舜臣晏龙”。所以有《路史》云:“晏龙事虞,为纳言,有龙氏。即龙也。” 清之张澍《姓氏寻源》又言:“《山海经》:晏龙为琴瑟,尧臣也。” 今按《大戴礼·五帝德》说:“伯夷主礼,龙、夔教舞。” 三国时王肃辑本《孔子家语·五帝德》云:“伯夷典礼,夔、龙典乐。”旧注说:龙也为尧帝典乐。晏龙即纳言龙,此一证也。
按宋时虞汝明《古琴疏》云:“晏龙者,帝俊之子也,有良琴六:一曰菌首,二曰义辅,三曰蓬明,四曰白民,五曰简开,六曰垂漆”。又陆建初《尚书史诗考全编》廿五节云:“.......“夔”,旧载鲁哀公曾问孔子:“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答:“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此非孔子原义,出《韩非子》之假设也。然此说流传广,因“夔一足”神话难解。余谓夔典乐舞,一足者,舞步交替,“跳脚”也。云南山民以“跳脚”称踏歌。夔与龙,形相类,远古祭师领舞,合诸图腾而一体为妆扮,成其威壮之象。《大戴礼纪·五帝德》:“伯夷主礼,龙夔教舞”。伯夷主乐舞礼奠,必此二祭师为助。舜帝遂命伯夷主事,夔、龙相助。”元朝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说:“《书》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又曰“工以纳言,时而扬之”,然则纳言、典乐二职,固相闗也。此夔、龙所以并命,” 又《古今图书集成·礼乐总部汇考》辑录:“帝喾高辛定升降、长幼及祭祀礼,作《九招》之乐”。可见在高辛氏时音乐的订制已经成了制度性。”故有《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汉书·礼乐志》所载的《后皇》歌诗:“九疑宾,夔龙舞。” 于淑娟 《"夔”名源流小考》说:“这里的夔与龙都是指虞舜的贤臣”。陶唐帝尧时龙为典乐,张澍说:“晏龙为琴瑟,尧臣也。”合。可为晏龙即纳言龙,此二证也。
三
晏龙为帝喾之子,这大家都知。帝喾又名“俊”“夋”。《姓氏寻源》又说:“晏龙为琴瑟,尧臣也,宜为晏氏所自出”其实“晏氏”皆以陆终之子晏安起姓矣。东汉王符言晏龙,优氏。“优”,疑为“司幽”之“幽”讹化。晏龙为帝舜纳言龙氏为《路史》载。或言“晏”即“燕”也。“燕”亦即少昊氏之图腾,“玄鸟”也。少昊氏本风姓,其先太昊伏羲氏。少昊氏传至轩辕黄帝时改为己姓,关于改姓可能是因为政治原因吧。其后裔至虞舜时赐姓“嬴氏”。帝喾,按司马迁《史记》云为“姬姓”,属于黄帝后。兹有《潜夫论笺校正》钱宫詹大昕云:“惟《潜夫论·五德篇》谓帝喾为伏羲之后,其后为后稷;可以正史记之谬,与潜夫论亦相合。” 据此可证,纳言龙,又叫晏龙。其祖先属于东夷人。按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记云:陶唐帝尧传六代国君,第七代为虞国的舜继承,有虞氏传二世,崇伯大禹立,从唐虞世系可看出以上历经数百年间。故典乐“龙”应该属于陶唐后期的“龙”,最初叫晏龙,帝喾时代的高辛氏封其后裔有司幽国,遗址在今天河北省北京、山西雁门关一带。按吕文郁《论尧舜禹时代的部族联合体》说:“尧、舜、禹都是部族联合体的首领。尧在担任部族联合体首领之前称唐尧,是唐部族的首领。舜在接替尧担任部族联合体首领之前称虞舜,是虞部族的首领。鲧在被“四岳”推举治水前称崇伯,是崇部族的首领。其他一些曾在部族联合体内任首领的人物如禹、契、弃、皋陶、益、伯夷、夔、龙、四岳、十二牧、群后等,多数也都曾任或兼任某一部族的首领。组成部族联合体的各部族及其首领之间多数都没有血缘关系”。故此,既可道纳言龙亦属于当时的一个小部落,所谓帝俊生晏龙,晏龙事唐虞等,可以清楚的看到龙氏远古时代的发展迁徙脉络。唐虞之际的“龙“为帝俊之子晏龙后裔。
四
纳言龙,主宾客,远人至。今嗣欲知我氏渊源,观谱书,东汉蔡邕叙其源流有曰:“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姓系姓,儒者不传,所以虞庭之作纳言者龙也,而亦未稽其纳言之先为何人,唐虞三代,世系可疑,自殷以来,诸族不可得而谱,其或间世而出,亦尤空中神龙,见首不见尾,未有能窥其全者。”其言我祖纳言龙公事迹尚矣哉。今天查阅典籍遂无言,单就汉之司马氏做《陈涉世家》也叹曰:“垂、益、夔、龙,其后不知所封,不见也”。虽然纳言龙在虞氏时的分封我们今天目前不清楚外(或今河北省石家庄封龙山、或今山西南部商朝时的龙方国,或今山东省泰安西南龙乡之春秋时的龙国,待考。),但亦可知历代对吾龙皆有祀之。如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诏以历代名臣从祀,风后、力牧、皋陶、夔、龙、伯夷、伯益、伊尹、傅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方叔、召虎、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张浚、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伯颜,凡三十有七人。可见舜臣纳言龙之贤者,我氏故事如此,虽无帝王世家之言,但也不失其后有显赫者。如周(龙)穆、楚(龙)且、汉(龙)述、晋(龙)敏、唐(龙)况、等。此乃我祖龙氏之泽披千秋而不朽也!
时2014年7月25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