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护墓 以德报怨 以理服人
——为抢救伯高公祖墓呼号(五)
以德报怨
修缮伯高公祖墓,有不同意见,是好事,不是坏事。时至今日,争的也是如何修好墓,如何保住“文物保护单位”。试想,若木已成舟,再叫你整改,那才冤枉啊。静下心来,只要我们积极整改,相信主管部门不会袖手旁观,专家学者不会推诿搪塞,族内外热心之士不会冷嘲热讽。只要我们群策群力,不愁整改不好、修缮不好。伯高老祖在天之灵护佑着我们,“敦厚周慎”之祖風教化着我们,他老人家始终看着我们啊!回顾事情前后、搞清原委,才好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啊。
伯高公祖墓及其宗祠庙堂由来
伯高公祖墓及其宗祠庙堂,有关史、志,碑牒,族谱,文物图书,都多有记载。伯高公殁于东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享年89岁,时任零陵郡太守,卒葬零陵城北一里司马塘西北司马次山,时称“廉威阡(qian)下”(今湖南省永州市城北司马塘路“司马塘”[今已是芝山商业城] 13号巷前30米,永州市林业干部中等专业学校左侧55号民居郑克富家后院,妇幼保健站左侧。)
不知当时伯高公墓莹是由官府或是子孙所立。
东汉元勋、军事家、政治家,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在《诫兄子书》里赞伯高公“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汉光武帝谕伯高公“堪为世人师”,千百年来,成为家教典范、为人处事楷模。中华龙氏,更是作为祖風、传家宝,世代相传。由此典故,还升华出:“刻鹄(hu)类鹜(wu)”、“画虎类狗”两条成语,丰富充实了传统文化、道德教化。历朝历代,为之敬仰,不乏官家、世人,特别是龙氏后裔祭祀,香火不断。
伯高公墓莹 据湖南省人民委员会(1959)25号文件记载:“墓封土高2.4公尺,直径5.2公尺,有石砌墓围,前有明万历碑和清光绪碑。”
据传,伯高公墓前,至少不下11道墓碑。但今看到的,已只有两道青石碑了(均为楷书镌刻)。
已知有关伯高公墓莹及其宗祠庙堂简况:
(1)、1515年,烈皇帝(明武宗)乙亥,零陵令龙公登俊,以事忤(wu)监司史,欲中以考功法未发也。梦丰颊霜亳搢(jin)笏(hu)类有道者丐其事,问其地,曰:司马塘,史识之,明日以语太守石应昆。迹所谓司马塘者,則伯高先生坟在焉。查史俱无紊,由是厚登俊益昵。(见《伯高公墓表》)
(2)、153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龙公文锦任零陵县令时建《龍公祠》一座,门楼一座。买地、印簿、执照等费用均由文锦公支付。清康熙年间被吴三桂兵燹所毁。
(3)、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仲夏,永州司理钱塘楊继时立碑(为现仅存的两道碑之一)。碑高1.9米、宽0.8米。碑正面:東漢零陵太守龍伯高先生墓 皇明萬歷二十一年制永州事后学楊继时顿首
写有《重修伯高公墓碑记》。楊语大意是:岁庚寅(1590)补令漳澄,适永新进士、郡中司理龍斗冲,言及老祖伯高公祖墓地被侵,甚忧、甚愧。当楊辛卯(1591)到永州任职,辞别时,斗翁曰,永州我龙氏始祖地下有灵,不然,怎会有这样巧的机缘你到那里去任职呢。楊很感动、佩服。到职后,楊走访调查,自己出钱,收回墓旁被几易其主的墓地。堪过地基:直自岭濠起至大栗树下止,计11.5丈,横自徐家墙脚至樊家墙脚计12丈,大小树共31株,付宗人龙铁、龙尚采等守视,勿得剪伐侵葬。感叹:“自漢至今,千六百年,陵变谷迁,帝王代易。虽漢寝唐陵,荒落几不可靠。先生以一守土之官,其墓冢岿然独存,其子孙流衍于楚之西江之右,則盛德垂之不朽哉。今而后,将与天壤永矣。继时感其时事,更书碑阴,以为守土者劝,其以复斗翁云。”
(4)、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岭南梁谆受东莱俸禄两千石的龙斗翁所托,在永州公务时,将又肆侵伯高公墓地的奸人绳之以法。当时墓园,“草木蓊郁,居于环匝,上有坟墓,下有亭宇,其中神道塞焉。” 复故甬道,东西横五丈,南北长二十八丈。写下了《伯高公墓道记》。“借复斗翁之命,遂勒贞珉,以志不朽。”
(5)、1648年,清顺治戊子,湖广巡抚屠綮(qing)、李和鼎撰《伯高公墓表》:岁戊子,余奉命保厘全永。戍轩旁午,越月而永城下,比入垣,白骨粼粼,错止道上。余新卫署以为治,而同邑检讨士龙骧首,其任行五事。骧首余儿女戚也,江西称望族焉,虽其间有挂冠养高者,而其弟若侄,如小赞相,伯子之虬,贯二之虹,橐(tuo)靮(di)羁(ji)旅,从督师勋辅何,留守勋辅瞿,于行间著名相兄,四可、伸乾,又以郡佐促军来零陵。余辗然笑曰,是何龍之振振也? 曰:始祖伯高公为漢零郡守两千石,卒葬城北門,族祖副宪文明斗冲,神庙时尝欲一展而拜之,未能也。嘱钱塘楊君继时倅(cui)永,树以碑。烈皇帝乙亥(1515)零陵令登俊,以事忤(wu)监司史,欲中以考功法未发也。梦丰颊霜亳搢(jin)笏(hu)类有道者丐其事,问其地,曰:司马塘,史识之,明日以语太守石应昆。迹所谓司马塘者,則伯高先生坟在焉。查史俱无紊,由是厚登俊益昵。适今变乱,相叔侄一时聚此,将以少牢往祀。闻而异之,兹非漢伏波将军所称之伯高先生也?千六百年犹出神异,以庇厥子孙?视唐陵漢寝,永数百年,姿椎牧而狐兔作穴,珠襦玉匣,徙餍草窃,高柯伟干,荡为薪火,其轩轾当何如耶,下此又无待问唉。坟离北关可数百步,幽峦清挹,池水碧环,城岿然起如偃月,遥峰远岫,春株秋妍,如黛如画,如空青且永楚崖疆也。东汉以还,营军墓道旁者,无不枕骸焚骨。顷者我军围城日,城中剖人随而食,而伯高先生墓,仅毁一飨堂,斯又非其神异耶?余盍传之,虽然龙之裔如江如楚,如粤蜀传在世矣,龙之子若孙代多哲人,光我王家文献不绝,传在人矣。先生炳烺漢牒,千百世脍炙人口,传在史矣,余何言之有?然姑摭其大概,敢以弗文辞,盖欲述先生百代之高風,并以告将来之官兹土者。
(6)、1732年,清雍正十年壬子岁,永州知府姜绍湘与龙氏吏员大武、国弼等三邑嗣孙重建祭祀伯高公祠堂一座,门楼一座,排房四座,照墙一面。 1732年冬月,知永州府事后学 姜绍湘 撰《重建伯高公祠堂记》:
予莅事芝城六年矣,政治之暇,踪迹前贤遗事。于宋见茂叔道学之传,于唐见子厚漫郎文章之盛,於漢见伯高公政事之休美,心响往之。舟车所至,溯源溪之源流,凭吊司马次山之故址,与伯高先生之遗泽,觉其流风余韵犹有存者。一日,予道出北关不一里,有冢岿然,有碑屹立,问诸舆人,則伯高先生之墓地也。辄下车,拭其碑读之,因知累叶有侵倨之侮,墓道梗塞,松柏为薪,而祠宇废为丘墟,盖未尝不为之怆(chuang)然。感云,计欲复之且有待。去年冬,郡有以盗葬公墓告者,予方有志兴复,奈何及吾而见其侵凌耶。遽(ju)饬(chi)令零丈清地界,侵者复,葬者迁,因命为其后者。县丞龙大武、生员飞、霁(ji)、先举、明湛(zhan)\、飞瑞、太咏、国弼(bi)\,龙飞、尚仁、尚尧、应瑞,吏员明立、国痒等,复新公祠,以踵(zhong)前朝轶事。百年所废,一朝兴之,匪直使后之人有所瞻仰,将使继公之理者闻其風而知所兴起也。夫道学文章,固足维持斯世,而政事所传于民治为尤切,况岿然邱陇。奚(xi)啻 (chi)溪山之寄著此土者,宜若护持而爱惜之。顾乃兼并相寻,累复累侵,向非若斗翁、文锦,有寄命建祠之猷(you);楊、梁诸君,有修废起坠之谊,几何不夷为井窾(kuan)、坎为污池,而莫或禁之乎(hu),今虽兴复于此,安知百岁以还能无豪暴之患如今日者哉?所赖莅滋土者,兴楊、梁之心,继不敏之志,奋诛锄之力,致爱护之意,而先生之子若孙,永其世守,使祠宇之新者不复坏,墓地之反者不复湮(yan)。則芝阳抔(pou)土,庶(shu)几与元柳诸公之山水俱高以长也。
重建的伯高公祠匾额对联: “敦厚培先德,廉公启后贤。”
左厢肃客厅匾额: “泽流湘浦”。
右厢启敬厅匾额: “德沛芝山”。
祠堂内对联分别是:“昔年泣郡焕新猷廉公明威八属人人歌史治;”
“今日传家留好样敦厚周慎三湘世世燕贻谋。”
“佑启我后人派衍娄江过庭诗礼千秋泽;”
“仰止吾先祖祠新芝水绕墓蒸当百世芳。”
“祖德沛湘江千秋后民歌士养岂独伏波欲則效;”
“先光发京兆万世间往继来开还多子后步芳征。”
“宗派自何源敦厚传家寻得源头从京兆;”
“发祥应有地廉公启后溯来地脉见芝山。”
“神安祠食形安墓;”
“德在宗祠泽在民。”
“德著芝城人爱慕;”
“派流湘水世蒸当。”
(7)、1739年,为保护好伯高公墓园、宗祠,国弼公撰有堪丈伯高公祠基地界记。
(8)、1884年,清光绪十年,永州儒学刘源溪为伯高公墓莹立碑(为现仅存的两道碑之一),碑高1.7米、宽0.6米。碑额:“谨饬名儒” 碑题: 先儒龍公讳述字伯高老大人之墓
上联:虎踞龙蟠用永后祠千秋慶
下联:水流山峙且安先杰萬古靈
但望宗亲们都尽可能寻觅散见在族谱和有关史志文献中,关于伯高公墓莹祠宇的蛛丝马迹,以进一步充实和清晰历史原貌,更好地缅怀和纪念伯高公。
(续1) 四川 龍一樂 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