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东山龙氏人物传
一、禹官公传
龙禹官,字相承,北宋天圣九年(1032)辛未1月24日出生于应天府(南京黄池),为采濂公长子。青少年时采濂公将其托给同窗好友罗腾万教养。当时罗腾万任副宰相,兼蜀郡兵马经略使。罗公见禹官公秉性颖敏,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才擅任戌,非常喜欢他,将自己文武本领全部传授于他,并将爱女二女儿许配给他。在罗公的精心培育下,禹官公成为一位杰出的文武全才。采濂廉公于治平四年丁未岁出任浙江会稽(浙江绍兴)县令,禹官公随父至会稽。熙宁四年采濂公请辞乞休,禹官公随父迁河南卫辉淇县,复迁汲县。旋即罗腾万任金山令,禹官公偕夫人罗氏赴金山任。未几吐蕃入寇,夏人叠虐,民无所得,罗公力辞乞休。此后禹官公同外祖父寄居山西河东蒲板县。后又随岳父罗公入江西,偕夫人及子择秦和白下驿为家。
北宋元丰四年(1081),禹官公被敕封为南昌节度副使。因治兵临戎屡建奇功,廷臣荐其贤能,升调黔省镇苗一年之余。黔苗已靖,未几,楚南苗乱,经宰相范纯仁推荐,被敕封为湖南安抚招讨使,领兵赴楚南平乱。禹官公采用“恩威并举,安抚为主,兵不血刃,招讨兼备”之策略,在两年内基本平定了楚南苗乱。北宋元祐二年(1088)禹官公染病军营,同年八月初八日卒于任,享年56岁,葬常德城南外螃蟹形。
宋哲宗九年(1095)一月初八日,宋哲宗在集英殿宴请群臣贺新春,宴席上哲宗皇帝讲述他正月初一夜晚做的一个梦,他说在梦中见到武臣龙禹官身披铠甲,手持千橹与苗逆英勇搏击的动人情节。高太尉对皇上说;“武臣龙禹官几年前在招讨苗乱中已卒于任。其子龙宗麻袭职复征于南楚,父子二人相继而逝,可能是他们以阴灵护国,以报皇恩吧!”宋哲宗于哲宗十年十一月十八日颁诏,敕封禹官公为天威得胜扫峒大王,谥忠武,并赐建庙永垂,以慰德音。
摘自《东山乾冲龙氏家谱》
附1:江西泰和雷山寺碑记
人生遨游之所以不得以多,适宇宙盛美之规不能久留。雷山寺在泰和,虽不如嵩恒白马之盛,而绿竹修篁,回流叠障,亦足以供耳目之娱。初熙宁二年,予偕舅讳勋在以游,见夫山泽毓秀,草木畅茂,而风清月白之景,龙蛇鸟兽之文,抱之儿席而有,余以为人苟无物。仰见附察,可以悟造物者无穷,而惜其皆天地造设,未假以人为之功也。未几,王事央掌,至元丰七年而续游焉,不惟无雕廊凿室,芟茀荓蔓之盛,既而之巍者颓,而秀者荒矣。畴昔所谓人为功者不欲朽,诸人而直之已也。爰倾身囊以其厥费,既懋僧以寇事复构句以名砮,非以翊众砖浮,聊述其盛衰离合之放,使后之登斯地而斯文者,有以知夫盛游,难在胜地不常,既数百年间已有感慨,系之者独斯寺也乎哉,独吾也乎哉。
大宋天祐丙寅岁二月初三日龙禹官 撰
附2:宋代龙禹官南平侯事迹
龙禹官原籍江南应天人,宋哲宗五年奉命招计黔氛,二年招讨楚南。屡暑奇功,薄卒于任。元配罗氏生五子,长宗麻袭职,哲宗十年南蛮复叛时禹官父子俱卒。杨沈继之屡剿不利,禹官显神助战,乃大胜事。闻封王爵,立庙伏一岁祀之。其后裔分居会绥常沅之间。
摘自《湖南通志》卷 二百五十三至卷二百八十八(第5822页)
一九九七年七月三十日摘
附3:馆藏82号综69卷《绥宁县志》第七册
吾姓始祖元爵公讳宗麻宋南平侯忠武公讳禹官之长子,母罗氏暨弟朝、灵、庭、旺皆文武之才,父忠武公奉命南征,恩威并著,蛮人感服,兵不血刃而南方悉平。元祐二年卒于任上。命杨、沈经略领其军,于是苗民复叛残害生灵,上以大臣奏召公自浙州列校任湖南宣抚处置副使,带兵剿捕。乃偕母及诸弟自长沙行营,历常、辰、沅、靖,抵于绥宁,不服则用武,既服则修文。四年之内莫不怀德,畏威望风归命而荆楚复平矣。公于是乞休,遂于东山之铁冲家焉。元祐七年卒,越明年罗夫人卒,葬水口龟形。厥后其子望霖公卒亦附葬焉,封石为墓,旧有碑铭。迄今世远年湮,石毁碑裂,非重加整砌,恐使鼯鼠营窟于其间,牧童踏歌于其地,岂所以妥先灵展孝思之义哉。道光戊子春,谋诸族以新之不越月而功成,爰撮其实著于碑,俾后之观是志者,咸得悉公之平定比土固,宣世享弗云。
宋湖南宣抚处副使墓碑 贡生龙鲁儒
电影《杨门女将》说的巾帼英雄,以佘太君为代表的一家寡妇,袭夫职卫国出征,忠君爱国的故事。那是文化创作。而龙门女将却是真实的史实。那就是禹官公之德配罗太夫人的真实故事。
据宋史十九卷记载,北宋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少数民族暴乱此起彼伏,楚南苗乱是当时朝庭的心病。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敕封禹官公为湖南安抚招讨使,以平楚南苗乱。经二年的招讨,平定了南楚。
罗太夫人,继承了他父亲罗腾万的文武本领,在与禹官公一起的军旅生崖中,常以智谋助战,使得禹官公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因此,她在将士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楚南平定后不久,禹官公染病军营,不久卒于军营。禹官逝世后,楚南复叛,宋哲宗又诏禹官公长子宗麻公袭职,任湖南宣抚处置副使,复征于南楚。罗太夫人奋力辅佐,全力支持其子平乱。奋战近五年时间,平定了长沙、衡阳、岳阳、永州、宝庆、辰州、沅州等地,前锋到达了贵州铜仁地区。但宗麻公因劳累过度,染病军营,天祐七年(公元1092年),年仅38岁的宗麻公不幸病逝。宗麻逝后,楚南苗乱又起。其后虽有杨、沈二将军接替宗麻公职务,但叛乱不息。哲宗皇帝不得已,诏已年近花甲的罗太夫人挂帅领兵出征。她继续采用以德以理服人,兵不血刃,不服用武,既服则休的策略,叛者莫不怀德畏威,闻风归命,仅用半年时间,楚南苗乱全部平息。次年冬月,罗太夫人与世长辞,享年60岁。为嘉奖罗太夫人南平功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宋哲宗皇帝颁诏封罗太夫人为宣诰益王。
伯高公63世、宗麻公26世孙龙宪待 整理
三、宗麻公传
龙宗麻,系禹官公长子。北宋至和元年(1054)八月十五日出生于应天府(南京)黄池。初任列校出师边外,后自边外调浙江任职。禹官公逝世后,南蛮乘夏人入寇,复行叛乱。廷臣奏曰:“南蛮怀德者,禹官安抚也,南蛮畏威者,亦禹官招讨也,当遣其子以服之,而南自平。”奏准后,调龙宗麻袭父职,升调为湖南宣抚处置副使。宗麻公上任后继续坚持“恩威并举”之策略,奋斗五年,先后平定了长沙、岳阳、衡阳、永州、宝庆、常德、辰州、沅州、黔州等地,前锋已到达贵州的铜仁。由于军务繁重,加之父亲和胞弟宗灵相继而逝,哀痛悲伤等原因,染病军营,于元佑七年(1092)七月初三日病逝于绥宁东山铁冲,时年38岁,葬东山水口。为嘉奖禹官公父子,宋哲宗颁诏敕封为天威得胜扫峒一王。其后裔定东山铁冲。
摘自《东山乾冲龙氏家谱》
龙宗朝,生于北宋英宗甲辰岁(公元1060年),龙禹官次子。天祐三年戊辰岁(公元1088年)科考中进士,授吴县承议郎。
公元1085年至1098年,北宋王朝,内忧外患,外有夏人入侵,边疆烽火连年不断,内有黔楚农民造反,动摇了北宋的皇权统治。朝廷命龙宗朝父亲龙禹官为湖南安抚招讨使。龙禹官领旨,率宋军平息了黔楚蛮民造反,不久,转战黔阳,因战事劳疾,回常德桃源,于天祐二年丁卯岁(公元1087年)病逝。宗朝大哥龙宗麻袭父之职后,继承父亲事业,继续征战南蛮。龙宗朝,于天祐戊辰年参加河南乡试,登元丰八年乙丑进士。1089年至1091年在吴县任承议郎。龙宗朝从政期间,政简形清,崇儒重道,课训不倦,文教丕振。
公元1091年,黔楚蛮民杨晟台率众蛮与“古州蛮”杨能副和“玉江蛮”杨承免猖獗作乱,兄宗麻率宋军,征战黔楚,因军情紧急,军务繁重,故速命二弟宗朝辞官前来相助。兄命难违,宗朝携带军需,与吴县父老依依道别,火速回湘。行至常德桃源,拜见母亲罗太夫人,助兄宗麻处理军务,旋即黔楚边界征抚告捷,侗苗百姓安宁,后携家眷镇守桃源。
龙迅 撰稿
五、宗灵公传
龙宗灵,字侯爵,禹官公第三子。北宋仁宗嘉佑四年(1064)出生于应天府(南京)。宗灵公自幼聪颖,在父亲的影响下,尚武而好读兵书,深得父母的喜爱。在父母亲的精心培育下,通晓文滔武略。禹官公任南昌节度副使以后,宗灵公就形影不离地跟随在父亲身边,临戎治兵,助父亲屡建奇功。禹官公升调黔省镇苗,宗灵公也随父入黔征战。禹官公擢升湖南安抚招讨使后,宗灵公与父母亲共同制定“恩威并举,兵不血刃”的战略方针。宗灵公不但善于谋略和指挥,而且是一位武功高强,英勇善战的勇士,每逢危急时刻,他总是带兵冲锋在前。当行营至黔阳时,任黔阳扫蛮郎。任期宗灵公突然染病及卒,时年28岁。宗灵公逝世后,母亲悲痛,兄弟哀伤,士卒恸哭,爱妻痛断肝肠,不久便随夫也驾鹤西归。宗灵公葬黔阳东门外荷叶形,妻子赵氏葬沅州黄茅金子岭龙形。
编修委员会根据有关史料整理
2015年4月15日
宗廷,禹官公四子,字学渊,号庆陛,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农历丁未)6月19日寅时出生于江西吉安泰和县白下驿。自幼聪敏,好读诗书。才华横溢,武略盖世。宋天祐(1093)年中举人。哲宗绍圣丁丑(1097)年任湖北武昌府江夏县宣教郎,历任四年后继任团练使,知县,被加增为光禄大夫,又调试河东学士院任职,宋徽宗建中清国二年(1102)致士道经会同见其山川秀丽,后自东山徙会同清溪旧寨红花园。
宗廷公为官期间,清正廉洁,秉公执政,于宋高宗绍兴十六年丙寅岁(公元1146)年3月3日戌时,在旧寨红花园辞世,葬于小坡寨红花园盆形。
编修委员会根据有关史料整理
2015年5月
宗旺公字学隆,生于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己酉岁十一月初八日。祖籍江西吉安泰和县,是扫峒大王禹官公第五子。宗旺公自幼聪慧好学,十几岁就文韬武略,十八岁就被罗太夫人派往湘西带军驻守沅洲。此时罗太夫人已年近花甲,又为失去丈夫和两个爱子而悲痛,还要为夫君平南的未尽事业而日夜操劳,十万火急的军务经常要由她来处理。由于军务繁重,精神压力过重,病倒于东山铁冲。一日,杨经、沈略来函禀报:我军一支八十人的小分队到莳竹黄桑营进行宣抚教化,受到苗军的阻挠,此地距苗王杨正修驻守的城步长安营很近,杨正修叫嚣要围剿这支小分队。罗太夫人处变不惊,立即下令从沅洲留守处召来宗旺公,并面受机宜,命他带朝廷给宗麻公的授职诏书,火速赶往靖州飞山寨晋见寨王。
宗旺公奉命飞速赶往飞山寨,闯过重重关卡,终于见到了寨王。首先向寨王行过晋见礼,然后展示朝廷的御封诏书,请寨王过目。苗王首领将诏书过目后,请宗旺公入堂落座。旺公落座后便侃侃而言:“皇上封家兄为湖南宣抚处置副使,奉旨来南楚的主要任务是宣抚教化苗氏,并无战伐之意。君乃寨王,振臂一呼,聚万众武装易如反掌,我军区区八十人的小分队岂能与大王抗衡呢?我军伤亡是小事,怕的是激怒皇上,危及大王的统治安全。”寨王一时语塞,心中暗自掂量后,徐徐说道:“下边走卒不知朝廷旨意,因而闹出误会。公子乃朝廷命官,且负有皇上圣旨,老朽岂敢违抗圣意。”旺公听后心自暗喜,彬彬有礼地说:“君乃一方之主,威震南疆,家慈久欲亲登宝寨瞻仰尊颜,共商安定南楚大计,但因军务繁忙,且身有微恙,故不能如愿前来,遣晚辈为其代行,请大王见谅。”寨王叹道:“尊慈罗太夫人乃巾国之精英,女中之豪杰,对朝廷之忠节,天日可鉴,祝尊慈夫人玉体早日康复,并请将军转告尊慈夫人,只要朝廷坚持兵不血刃的宣抚方略,草民决不滋事生非矣。”一场兵燹危机就如此化解了。听了旺公的复命,罗太夫人的脸上绽出了欣慰的笑容。
旺公驻守沅洲期间,严格治军,以德服民,亲为教化,移风易俗,在他的治理下,湘西和黔东两地军民融洽,男耕女织,社会安定,深受当地百姓拥戴。宣抚任务结束后,旺公定居芷江大龙下寨迥澜溪。
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公元1132年)丁卯岁二月初五,旺公病故于大龙,享年78岁,葬大龙白茅寨杨荷蟠蛇形。近年因修托口电站,旺公坟墓被水库淹没。2010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族人将旺公遗骸迁葬于大龙白岩洞竹山脚洲上,后裔捐资为他修建了陵园。
龙氏旺公宗亲理事会
2014年甲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