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垇头龙氏资阳支谱序
前 言
吾族遠溯於上古黃帝,始姓于舜臣納言,發祥於東漢龍述,派流於永新鹽堆,分枝於湘 鄉城南。二千餘年,敦厚家風,軒冕無墜。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天地間人,必有其祖。
帝嚳高辛氏乃黃帝的子孫,帝嚳有八個才子,其中一個名叫龍。龍長成後被舜帝封作納言,後世子孫遂以龍為姓。
夏有龍圉,受封于禹都,商有龍威,顯名於當世;周有龍穆,立德立言。秦有龍且,威震楚漢。繁衍自東漢我祖述字伯高,扶風京兆人。初時擔任山都長,新息候馬援在《誡兄子嚴敦書》中贊其“敦厚周慎,口無殬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東漢建武二十五年,光武帝擢升伯高祖為零陵太守。
伯高祖生詔、明。詔公任潯陽丞,首次編寫家譜。詔公生瑜,瑜生襄,襄生宣,宣任東漢汴河巡檢,續修龍氏家譜,當時的文學家蔡邕為族譜寫了序言。傅至24世暹公字敬朝,以解元登第,任職道州學正,又遷家於道州。暹公生子霓,任廬陵主簿。霓生三子,長諒次諭三謀。諭公續修族譜,諭公的同科好友,當時的書法家柳公權為其寫了序言。傳至28世庚祖字西仲,授官江西廬陵吉水丞,由道州遷家到江西。任期滿後,因遭遇王仙芝黃巢造反,回不了道州,就選擇了在永新縣顧家村一蓮花塘旁邊安家。譜稱武陵龍氏扶風零陵世系,尊伯高祖為一世,後人稱為龍氏外譜。庚祖西仲生子懷,懷生楚,楚生況、侃。況生五子:琛、琮、瑊、瑀、琳。況公逝後,遇地師指點,葬於舊時出鹽的義山鹽堆峰下,並放鹽一包,預言:“富貴千百世,居分億萬家,子孫流出外,永遠有聲華”。後來況公的五個兒子果然都考取了功名,當時的人都盛讚龍氏一門五子登科,所以後人稱為鹽堆龍氏。
侃公過繼兄長子琛為嗣。自此以後,琛、琮、瑊、瑀、琳五房子孫自永新散徙各地,支流派分,都各以一房為歸屬,族譜皆尊庚祖西仲為一世,爲永新世系,後人稱為龍氏內譜。
我族系琛公派下後裔。琛子真,真生凱,凱生曜。曜公字德輝,擔任過茶陵令,自永新遷家到湖南茶陵,家茶陵褒書之東山。曜下孫通方,字碧岩,宋授大理寺評事,由茶陵徙湘潭之舊七十四都地名榜塘居住。通方祖曾孫二:長瑞、次瑄。瑞任廣東提舉,瑄任內閣中書。宋神宗元豐六年癸亥(1083),兄弟同遷湘鄉南門太和坊,開湘鄉城南一派,衣冠之盛,領半州之遙,湘郷自此有龍城之美譽。
宋元之際,湖湘屢遭兵燹,族譜佚失。元時家譜未續,明朝洪武年間,克敬公始修譜於前,憲宗時東台公續修於後,因年代久遠,蟲蝕殘缺,前後失次。明萬歴二年甲戌,紹石公動仁孝之心再修其譜,尊通方公為城南龍氏一世祖,後人稱為湘鄉城南龍氏。
宋末元初,為避兵亂,城南族後裔紛紛遷居郷間。瑄公派下孫希勝公兄弟五人,由湘鄉縣南門第三坊遷居十四都大育橋,後遷扵第六都珍璉江墓園前居住。希勝公長子躍雲於元(後)至元四年戊寅(1338)二月初十日,由珍璉江遷上鄉村老額四十一都垇頭,建立地籍,交納賦稅,後裔派衍團田、烏洲灣、下嚴塘、龍家坊四大房。
清乾隆五年庚申,四房集議,始修家譜。乾隆十一年丙辰分立祠堂,堂號敦周堂。清嘉慶三年戊午重鐫家譜,後人稱為湘郷垇頭龍氏,尊躍雲公為垇頭開基祖。湖南省圖書館收藏木活字敦周堂嘉慶三年(1798)戊午重鐫家譜三冊。
我族清乾隆庚申譜、嘉慶戊午譜皆以城南譜為譜源,瑄(瑞)公至希勝間代次語焉不詳,時間跨越太大。城南譜民國五年五修時,所闕世次按安化支譜補入。我族湘郷原籍(今屬漣源市)也有四修譜,我資陽支自清嘉慶三年戊午重鐫族譜後二百多年了尚未續修。
明朝末年,流寇造反奪權,致使連年戰爭,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尤以寫下七殺碑而著名的匪首在四川殺人如麻,田地荒蕪,無人耕種。滿清政權為發展生產,鼓勵移民四川,由此湘鄂大量移民進入川省,史稱“湖廣填四川”。敦周堂清嘉慶三年戊午重鐫譜明確記載,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垇頭一族有130多人先後遷徙四川資陽、中江、金堂、簡陽、樂至、華陽、江油、開縣、三台、射洪、儀隴等縣落業繁衍,記錄了祖祖輩輩感人至深的創業歴程。
清代康熙中期,仁陳祖自湖南湘鄉上鄉村下巗塘率三子本彥、本偉、本志,邁出了湘郷垇頭龍氏徙川第一步;翻越巴山蜀水,歷盡艱辛,落業四川省直隸資州陽縣北鄉太和甲陳家溝,建立了湘郷垇頭龍氏入川的第一個居住地,並將川省情況反饋回湘郷,為以後的仁逸、本淑等入川提供了經驗和落腳點。自仁陳祖入川落籍資陽始,至今己曆三百餘年,繁衍一十三代,資陽支後裔散居今資陽市內多個自然村落,以陳家溝(清資州陽縣北鄉太和甲)、四方溝(今資陽市簡陽泰安村)、六毛溝(今資陽市樂至破河堰)人數為多。今川省瀘州一支,系仁陳祖栢應位下招福公之孫清洪、清達二公,民國九年庚申同遷瀘縣安賢鄉後裔。今川省資陽市樂至縣破河村,長堰溝村一帶龍氏,系本淑之子栢岐、栢賢、栢榮等後裔。今川省資陽市簡陽平息郷泰安村民和村一帶龍氏,系仁逸之子本虔、本昆、本顯、本華等後裔。立琮字廷芳,率子侄孫輩二十餘人遷四川中江縣,散居吳家井、萬古橋、石板河、懶板橙、快活嶺、彌陀寺等地落業。立貴字伯奇,落業四川金堂縣小地名劉家溝。本達、本如遷居四川金堂縣土橋溝,爛泥溝等地落業。先祖們拖兒帶女肇基於東西,扶老攜幼創業乎南北,艱難承載歲月風雨,努力改變生存環境的奮鬥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世子孫。
本宗嘉慶戊午重鐫龍氏族譜,有連續可信出生時間記載的,上溯自躍雲祖立籍垇頭始,至今己有七百多年。歷經七百多年興亡更替,滄海桑田,本宗子孫仍謹守祖訓家規,秉承祖宗一脈,嚴格按照湘郷敦周堂譜牒字派取名,長幼有別,孝悌為先,繼承和發揚著武陵敦厚家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紅朝太祖發動文化大革命,通令全國破四舊,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習慣、舊風俗。宗祠家譜為四舊之列,紅火一炬,群龍無譜。幸我支族賢藏嘉慶戊午重鐫譜三冊於柴草堆之內二十年,先世資料,才得以保存下來。但終因藏非所處,蠹蝕蟲蛀,破損殘缺。又因年久失修,先世傳承,沒有接續;後生眾多,無以記譜。為承傳祖世,繼往開來,為我族後人提供尋根問祖的歷史資料。資陽支嗣孫瀘州代清、資陽承建,依據本支清嘉慶三年戊午(1798)重鐫譜本,參考龍氏家族網上傅的各地宗支譜諜為佐證,尤以通方公下各支譜牒對照辯證,究其源委,清其支派,考校時間,釋疑補闕,擇其合理有據者而採納。
祖先者,就是以一個人發展成為千萬個人的人。但千萬個人也不能居住在同一個家裡,必然要分開居住。先世分開居住,離我們越來越遠;子孫分開居住,繁衍越來越多;先世越來越遠容易忘記,子孫越來越多容易混淆。這樣一來,家族就容易因渙散而遭到破壞。凝聚族人的最好方法,非家譜莫屬了。居住地方雖然不在一處,但可以用宗譜為聯屬。原原本本,就像河流之有昆侖,至父而上至我始祖。後世子孫,一覽宗譜,就知道自己出自某公某祖,而產生尊敬祖宗的情感;知道某公某祖,分自某派某支,而產生和睦族人的思想。使我族後世子孫,披覽宗譜,能思及既往,千百世如一堂;聯綴現在,百萬人為一氣;體察將來,蓄龍氏騰飛之勢。
一個家族的譜牒,存在於後人,全靠不斷地續修補充。本次續修,以“老譜詳本源,續修敘支派”為原則,互行參觀,並行而不悖。核其真偽,作為實錄。供族人閱讀教正,更希後賢續修而不斷。
公元二零零九年己丑十二月
遷川第十一世孫 中國註冊工程師 瀘州代清謹序
遷川第十世孫 教授 資陽承建審校
公元二零二零年五月庚子重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