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高下世系
(世系录自安化、参湘乡城南)
【前言:远祖伯高公东汉时由京兆来守零陵,卒于任,葬城北司马塘,子孙遂居武陵,以故楚南龙氏,溯其宗派,皆公之所自出。我族自宋建隆由茶而潭而乡,奠居城南太和坊,历近千年。前朝谱牒兵燹飘零,清康熙子成、文孺二祖与族故老搜剔荒蔓,探考累年,始能成帙。按籍而稽,始祖通方而上,至伯高三十六世,阙其名者十有六,阙其生卒者三十一,阙其葬者二十八,世远年湮,编残抱憾。兹从安化族谱录得世系,自伯高而下递衍通方,凡世派名氏、朝代官职、与夫考妣、生卒岁次、年月日时、葬向及子孙迁徙,无一不备且详,若私家墨谱者然,嘻异已夫!以数千百年茫无可寻之坠绪,竟能如此详备著录,自应无复可疑。惟是既为数千百年茫无可寻之坠绪,而居然如此详备著录,又似难于据信,爰是照刷一通,另订为编附谱,发房后之君子,他日得有柱下信本出,此以为参证,使阙者复完,则吾族之大幸云耳。民国五年(1916年)丙辰冬十月嗣孙振甲谨识】
一世祖 述:字伯高,京兆人,仕至零陵太守,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庚申二月十五午时生,东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戊子七月十五辰时卒于零陵官舍,墓在零陵城北司马塘,立有石坊,传赞详一卷。
配罗氏,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壬戌八月十六子时生,东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己丑九月十二寅时没,子夷诏、夷明(未详)
二世祖 夷诏:述长子,永平中授浔阳丞,东汉光武建武十三年(37年)丁酉八月十九巳时生,章帝元和二年(85年)乙酉九月初五午时没,葬咸阳上竹坑虎形,丙山壬向。
配刘氏,汉光武建武十三年(37年)丁酉二月初六未时生,和帝永元十年(98年)戊戌十月初四未时没,葬合夫塚,子让瑜。
三世祖 让瑜:夷诏子,建初中授浔阳驿丞,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戊辰八月初六巳时生,顺帝永建五年(130年)庚午九月二十午时没,葬咸阳上竹坑,虎形丙山壬向。
配刘氏,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戊辰十月初九卯时生,顺帝永建元年(126年)丙寅二月初四未时没,葬合塚,子赞襄。
四世祖 赞襄:让瑜子,字克勤,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丁未七月二十卯时生,灵帝中平四年(187年)丁卯八月十九丑时没,寿八十岁,咸阳上竹坑虎形,丙山壬向。
配陈氏,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己巳二月十九未时生,灵帝光和三年三年庚申十一月初二申时没,葬合夫塚,子虞瑄。
五世祖 虞瑄:赞襄子,字宝珍,建安中授汴河巡检,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戊申正月初十寅时生,汉帝禅建兴五年(227年)丁未十月初九卯时没,葬咸阳上竹坑虎形,丙山壬向。
配超氏,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戊午四月初三寅时生,汉帝禅延熙二年(239年)己未七月十八辰时没,葬咸阳上竹山坑虎形,丙山壬向,子因字、因籍(其后徙居滇)。
六世祖 因字:虞瑄长子,字颉制,仕太常卿,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甲午二月初五亥时生,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丙申三月初八申时没,葬刘家庄凤形山,子山午向。
子名灵、扬、望(扬、望二公徙居浙江)。
七世祖 名灵:因字长子,字深有,汉帝禅延熙十五年(252年)壬申十二月二十午时生,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癸酉八月十四巳时没,葬刘家庄凤形山,子山午向。
配钱氏,汉帝禅景耀二年(259年)己卯正月初八子时生,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戊子七月二十八午时没,葬刘家庄凤形山,子山午向,子荣彰。
八世祖 荣彰:名灵子,字可据,西晋惠帝元康二年(292年)壬子十月十二寅时生,东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丁巳九月初八戌时没,葬月形山,乙山辛向。
配李氏,西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乙卯五月初五未时生,东晋帝奕太和二年(367年)丁卯十月十四未时没,葬月形山,乙山辛向,子显达、遂、远(遂、远二公徙居河南)
九世祖 显达:荣彰子,行五十一,字在邦,仕太常卿,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壬午八月十二巳时生,东晋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年)甲午九月初六午时没,葬月形山,乙山辛向。
配洪氏,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丁亥六月初六未时生,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丙午二月初九未时没,葬月形山,乙山辛向,子第刚、毅(毅子孙徙居四川)
十世祖 第刚:显达子,字任道,行百一,黄门侍郎,东晋康帝建元元年(343年)癸卯九月十二申时生,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甲辰正月十八午时没,葬永州象形山,癸山丁向。
配龚氏,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丙午八月十九丑时生,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年)乙亥九月十七午时没,寿八十九岁,葬永州象形山,癸山丁向,子赐与。
十一世祖 赐与:第刚子,字恩及,名万川,行三,贡元,东晋武帝宁康元年(373年)癸酉三月初八子时生,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丙子十月十八午时没,葬月形山。
配黄氏,东晋武帝太元六年(381年)辛巳二月十七酉时生,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年)癸巳正月二十一寅时没,葬月形山,乙山辛向,子姓瑚、琏、珍、璞(瑚、琏、璞三公均未详)。
十二世祖 姓珍:赐与三子,字足重,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丙午七月十八未时生,宋顺帝昇明元年(477年)丁巳九月十二午时没,葬永州象形山,癸山丁向。
配陈氏,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壬子正月初二寅时生,北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癸亥二月初九辰时没,葬永州象形山,癸山丁向。子宠臨、卧(未详)
十三世祖 宠臨:姓珍长子,字则敬,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丙寅五月初六未时生,北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戊辰十月十九未时没,葬月形山,乙山辛向。
配朱氏,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癸酉六月十五卯时生,北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乙丑二月十四卯时没,葬月形山,乙山辛向,子嘉乐。
十四世祖 嘉乐:宠臨子,字令德,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癸未二月初九未时生,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癸未十一月初三午时没,葬月形山,乙山辛向。
配尹氏,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己丑三月十七子时生,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年)己亥八月十九辰时没,葬永州象形山,癸山丁向。子谟猷、程(徙居滇)
十五世祖 谟猷:嘉乐长子,字是经,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戊午九月十二午时生,梁武帝大同九年癸亥七月二十八午时没,葬未详。
配郝氏,齐武帝永明二年(484年)甲子四月初八酉时生,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戊辰四月十十八寅时没,葬未详,子夏教(徙居闽)、夏谕。
十六世祖 夏谕:谟猷次子,字禹川,擢爱州司户,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年)己亥七月初八巳时生,陈后主祯明二年(588年)戊申八月十四午时没,葬永州象形山。
配伍氏,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丁未三月十九酉时生,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丁未十月初七未时没,葬月形山,乙山辛向,子选汉。
十七世祖 选汉:夏谕子,孔穎达记详一卷,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戊寅十一月十三巳时生,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乙卯八月初十巳时没,寿九十七岁,葬月形山。
配郝氏,葬咸阳东邛岗。
配王氏,梁敬帝太平元年(556年)丙子三月十五酉时生,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丁酉七月十八辰时没,寿八十一岁,葬月形山,子才广。
(又据城南龙氏谱:十七世祖,汉,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诏命四方,有能通一经者入国学升讲,擢用公,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中第,授南阳令,值高丽谋截新罗贡路,兵征大败,公纠集义兵守御有方,学士孔颖达记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戊寅八月十三生,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己酉九月初九没葬咸阳东邛冈,配郝氏葬合夫塚)
十八世祖 才广:选汉子,字拔萃,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癸巳正月初九子时生,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壬寅二月初四寅时没,葬月形山,乙山辛向。
配柳氏,陈宣帝太建三年(571年)辛卯四月初十戌时生,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壬子二月十八辰时没,寿八十一岁,葬月形山,乙山辛向,子英度、量(徙川)。
十九世祖 英度:才广长子,字法正,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辛亥十月初七未时生,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辛丑二月初四午时没,葬竹山坑。
配欧阳氏,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庚戌八月初十午时生,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己未七月十九未时没,葬竹山坑,子秀毓。
二十世祖 秀毓:英度子,字菁華,隋焬帝大业五年(609年)己巳六月初六卯时生,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年)辛巳四月十九酉时没,葬月形山,乙山辛向。
配韩氏,隋焬帝大业三年(607年)丁卯九月初四戌时生,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戊辰十月十三辰时没,葬竹山坑,向未详。子周道。
二十一世祖 周道:秀毓子,字如砥,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丙戌二月十八申时生,唐中宗嗣圣十五年(698年)即武氏圣历九年戊戌正月初十午时没,葬象形山。
配孙氏,唐高祖武德八年乙酉五月十六寅时生,唐中宗嗣圣元年甲申六月十五午时没,葬鳖鱼形山,辛山乙向,子推澄、推清(徙滇)
二十二世祖 推澄:周道长子,字水兆,自幼嗜学,游瀼水,见水中一石合,获玉印五文,字如星霞,傍有九天,使者谓曰:此上帝所宝,可投原处。后登第。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壬寅正月初一寅时生,唐开元九年(721年)辛酉十月十九午时没,夫妇均葬鳖鱼山。
配李氏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壬寅正月初十亥时生,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乙巳八月二十四午时没,子圣任。
二十三世祖 圣任:推澄子,字商佐,擢爱州司户,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戊午五月初五午时生,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己未九月二十八巳时没,葬虎形山,乾山巽向。
配祁氏,没葬咸阳东邛岗。
配超氏,唐显庆二年(657年)丁巳六月初七午时生,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己巳九月十五酉时没,葬虎形山,乾山巽向,子品暹。
二十四世祖 品暹:圣任子,字冠群,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丙子正月十五亥时生,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庚子正月十八卯时没,葬虎形山,与妻合塚。
配李氏,唐仪凤二年(677年)丁丑三月初三酉时生,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己卯【宗义注:似应为庚辰年】九月初九卯时没,子霓、雲、霞(雲、霞徙居河南)
(据城南龙氏谱:二十世祖,暹,行三十三,周武氏长安元年辛丑解元,壬寅登第,唐元宗开元二年(714年)甲寅任道州学正,子孙遂家道州。)
二十五世祖 霓:品暹长子,周武氏长安四年(704年)甲辰五月十三未时生,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丙辰十月初九戌时没,葬虎形山。
配蔡氏,唐神龙元年(705年)乙巳二月十八卯时生,唐乾元元年(758年)戊戌十月十八寅时没,葬象形山,子谅、谕、谋(谕、谋均未详)
(据城南龙氏谱:二十五世祖,霓,行七,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甲辰中乙科,任卢陵主簿。)
二十六世祖 谅:霓长子,字贞和,行十九,武举,任行军总制,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宗义注:此处恐误,一则为丙申年,二则蔡氏太婆年已五十矣,其后两年中又生两子,乃卒,不足为信也。】癸巳八月十九卯时生,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甲午四月十六辰时没,葬龙形山,辛山乙向。
配金氏,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丙申九月十二卯时生,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丁酉八月初七寅时没,葬未详,子书照、煦(未详)
(据城南龙氏谱:二十六世祖,谅,行十九,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甲子中武举,贞元三年(787年)丁卯任行军总制,子熙、煦。)
二十七世祖 书照:谅长子,字文达,行三十八,授大理寺评事,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甲子六月十八午时生,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庚辰七月初九申时没,葬龙形山,辛山乙向。
配刘氏,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乙居十二月十八子时生,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戊辰九月二十午时没,葬月形山。子从甲(未详)、戊(未详)、庚
(据城南龙氏谱:二十七世祖,熙,字文达,行八,承务郎;二十七世祖,煦,字文彬,行九,贡元,子甲、戊、庚)
【宗义注:熙、照二字形相近,易混淆,今莫衷一是矣。又安化谱谓吾族不为煦之后,而城南谱则谓煦直系,何也?】
二十八世祖 从庚:书照三子,字西仲,任吉水丞,避黄巢乱,徙永新,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辛丑正月初一寅时生,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壬戌十月初十寅时没,葬关西罗埠旗罗坳白泥河蜘蛛牵网形又名罗浮山,辛山乙向,宋度宗咸淳十年甲戌(1274年),文天祥题像赞云:“汉守贤裔,楚徙吴西,禾川麟趾,文江凤棲,爱民裕后,潜见跃飞,仰止遗容,太白星稀。”
配韩氏,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辛丑七月初七亥时生,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癸丑九月十六未时没,葬合夫塚,子汉怀。
(据城南龙氏谱:二十八世祖,庚,字西仲,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丁丑自道州吉水丞,避黄巢乱徙永新顾村莲塘,夫妇合葬关溪罗埠旗罗坳白泥湖蜘蛛牵网形,子怀。)
二十九世祖 汉怀:从庚子,字元德,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丙辰十二月十三子时生,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丁巳四月十八辰时没,夫妇合葬莲塘门首丹凤啣书形。
配孙氏,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丙辰十二月十一丑时生,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戊午九月初八卯时没,子室楚。
三十世祖 室楚:汉怀子,字宝善,号材卿,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辛未二月初八未时生,唐昭宗天祐十年(913年)【宗义注:唐亡于907年3月,其后有江南之吴国(907-919)、河东之晋国(907-923)、凤翔之歧国(907-924)仍沿用天祐年号(唐昭宗与唐哀宗年号)】癸酉七月十九申时没,葬江右盐堆岭下张公园浮山盐堆,庚甲兼辛乙。
配贾氏,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壬申三月初九丑时生,唐昭宗天祐六年(909年)己巳十月十四未时没,葬合夫塚同向。子太况(后裔徙川)、太侃。
(据城南龙氏谱:夫妇合葬云月坪牛墜塘尾)
三十一世祖 况:(据城南龙氏谱:三十一世祖,况,楚长子,字景荀,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丙申中二十九科,光启三年(887年)丁未乡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己酉官大理寺十五评事,居官仁廉,没遇异人携盐一包置于义山下,曰:何葬此?遂不见,即葬置盐处,曰盐堆,庚甲向,前有洋埠秀水来朝,后有二十四部仙乐送龙,载永新志儒林传。配陈氏,子钦、琮、瑊、琳、(王禺),钦出抚弟侃为嗣)
三十一世祖 太侃:室楚次子,字景陶,时游欧田,爱山水明秀,卜居中院大社陂,今呼豸中。
配陈氏无出,生没葬均未详,抚兄太况长子钦为嗣。
三十二世祖 钦:太侃子,字亮工,中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三史科任四门博士,天祐三年(905年)擢光禄寺少卿,夫妇生没葬均未详。
(据城南龙氏谱:配陈氏、颜氏,子贞,其子孙派衍斜陂黄淇欧田湖南等处
又:三十二世,琮,泰和甘竹派,赠司徒;
三十二世,瑊,四川兵马都监;
三十二世,琳,南城梅溪袍陂派,字璧齐,任吉州士曹;
三十二世,(王禺),一作(王禺頁),领乡举。)
三十三世祖 贞:钦子,夫妇生没葬均未详。
配陆氏,子凯
,
三十四世祖 凯:贞子,字克绳,生没葬均未详。
配卢氏、侯氏,子万、宽、发、耀(万、宽、发徙居河南、南京)
三十五世祖 耀:凯四子,字德辉,唐天祐十八年(921年)任茶陵令,载长沙府志,即后梁龙德元年也,遂居茶陵管家褒书。
配张氏,子(俟考)
(据城南龙氏谱:按旧谱有东汉述公、麻滩暹公,禾川庚公,云州耀公衍派四图,兹据永新谱系联而为一,庶几源流易见,又其图自述公下阙名八阙世二十三,亦据永新谱帙录出,至三十五世耀公自唐天祐十八年任茶陵,距宋太祖建隆元年仅距四十年,旧云通方系耀公下十五世孙,恐误,而通方居茶迁湘,其为耀公后则无疑也,或子或孙姑阙之以俟考。) |